3条回答
Standby凡 2015-06-22 11:28
小区水电费公摊的计算方式
一、住宅部分公共能耗的构成:
1、各单元公共用电(包括公共楼梯照明、应急指示灯、电梯动力)
2、公共照明(包括路灯、草坪灯、景观灯、景观水池水泵)
3、弱电系统(包括消防、安防系统、智能化系统、消控中心)
4、二次供水增压水泵用电
5、公共用水(消防系统用水、公共卫生间、景观水池、绿化养护用水)
二、住宅区公共能耗分摊方式:
1、各单元公共用电
各单元楼均安装公共用电计量电表,分摊方式按户均摊。
月计算公式:
已入住每户分摊金额=该单元计量电费/该单元已入住户数 (该单元空置户数×70%)
2、公共照明
小区设公共照明总表,由小区全体业主按户均摊。
每月计算公式:
已入住每户分摊金额=小区公共景观照明电费/小区已入住户数 (小区空置户数×70%)
3、弱电系统
消防监控中心设弱电系统总表,由小区全体业主按户均摊。
每月计算公式:
已入住每户分摊金额=消控中心计量电费/小区已入住户数 (小区空置户数×70%)
每月计算公式:
已入住每户分摊金额=动力系统电费/小区已入住户数 (小区空置户数×70%)
4、二次供水增压水泵用电
小区住宅部分二次供水分中区和高区,中区和高区分别安装计量电表,电费按实际用水量进行分摊; 1-6层市政直供水不参与分摊。
每月计算公式:
中、高区已入住每户分摊金额=【该区计量电费/该区已入住总用水量 (该区空置户总用水量×70%)】×每户用水量。
5、公共用水
小区公共用水有三块水表计量,小区公共用水根据三块水表计量总金额按户由全体业户按户均摊。
正常每户分摊金额=小区公共用水水费/小区已入住户数 (小区空置户数×70%)
锁清秋X 2015-06-24 16:12
根据2000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规定,可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为:
1、大堂、公共门厅、走廊、过道、电(楼)梯前厅、楼梯间、电梯井、电梯机房、垃圾道、管道井、水泵房、消防通道、交(配)电室、值班警卫室等,以及为整栋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物业管理用房以及其他功能上为该建筑服务的专用设备用房;
2、套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及外墙(包括山墙),为墙体面积水面投影面积的一半。
不应计入的公用建筑空间,也不可用于分摊的有:
1、仓库、机动车库、非机动车库、车道等,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单独具备使用功能的独立使用空间;2、售房单位自营、自用的房屋;
3、为多栋房屋服务的警卫室、管理(包括物业管理)用房。
公用建管面积分摊规则 1、房屋公用建筑面积分摊以幢为单位。公用建筑面积分摊仅限于本幢内的公用建筑面积。与本幢房屋不相连的公用建筑(如变电房、水泵房、门卫房等)不得分摊到本幢房屋内。 2、房屋公用建筑面积按各户套内建筑面积乘以房屋内相关面积的比例进行分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后,不划分各户摊得面积的具体部位。公用建筑面部位一经分摊,任何人不得侵占或改变其原始设计的使用功能。 3、商、住、办综合楼,其房屋内各部位使用功能,房型分隔差异较大,应根据其用途或房型分隔的不同,按相关面积比例先行分摊全幢公用建筑面积(此次分摊的最小单位为层),然后再分摊各自公用建筑面积。
4、商品房按“套”或“单元”出售。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即为购房者所购买的套内或单元内建筑面积(以下称套内建筑面积)与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之和。
物业费中并不包括公摊水电费,公摊水电费应该包括打扫公共环境卫生用水、清洗公用管道用水和庭院喷泉小品等,用电主要是线路正常消耗和公共照明、电梯、采暖以及节日景观用电等。
一颗柠檬_4908 2015-06-22 11:30
全国人大的《物权法》以及国务院379令《物业管理条例》。 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 物业管理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向最终用户收取有关费用。 物业服务企业接受委托代收前款费用的,不得向业主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的规定,小区水电费实际是由自来水公司、供电部门收取,物业公司仅是与相关部门签定了委托协议,是受委托收取。 其次,如果您所说的水电公摊费是指小区内部的公共照明设施及公共用水设施,如:路灯、景观池用水。应该根据与物业公司签订的物业服务协议中的具体服务标准,来确定服务内容中是否有此项的日常使用。一般情况下,前期物业费的成本测算是包含这些的。 所以,若单独的再次收取此两项费用,就可能存在着重复收费的嫌疑。另:公共照明、二次供水的设施维护费用是有地方性差异的,可能有部门提供维修,也可能由物业公司进行维修,但维修的费用是由全体业主共同分摊。
相关问题
设计本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本本亲密互 动,还有更多美图等你来看!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2012-现在 shejiben.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