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Case description
本案坐落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社区,20年间属于不同主人的老宅。顶楼×全错层×复式结构的旧房改造,有故事的建筑总是让我们格外心动。
找到旧时光痕迹与新时代朝气的平衡点,呈现全新的样貌与历史对话,是极具考验的课题。在解决业主个性需求的同时,如何将独特“汉口码头文化”浸染形成的直爽、包容、洒脱的精神,与空间气质结合,也是值得探索的难点。我们采用“去符号化”设计手法,综合了自然、艺术、建筑、室内、家具、灯光、器物之美。
“直觉”是人类神圣的天赋,“热爱”是理想主义者的旗帜。我们携手每户居者不断探讨分享世界观、价值观、设计观;对社区、人文、建筑、居者保持关注、深入思考、探究关联;净化设计理念、诠释诗意,将哲思、意念与美融入创作的每个细节与角落,设计的哲学最终是对 "人"的无限关怀。
自然是设计的灵感源泉。“温度”是私宅设计基本诉求,与其说设计师选用“阳光”这一媒介链接室内与户外,不如说尊重自然,借自然之手,以宇宙万象作画,追求更为明确、简练的居住体验,复刻出具有生命张力的理想居所。
借由日光的东升西落、结合动线的重新梳理,在保留独特建筑结构的同时,通过“设计”的干预,赋予不同功能空间的光感与表现形式。日光所及之处,皆是不疾不徐的漫游体验。
基于“阳光移动轨迹”的再设计,赋予室内空间有机活力。光线的进入,与纯净的“白”与“木”穿插,形成安宁的光影环境。由室外的“闹”过渡到室内的“静”,营造纯净氛围。
秩序与变化,是另一设计手法。原本建筑中的落地窗巧妙的改造为隐蔽式收纳方式,通过几何形式切割,成为富有变化的蒙德里安式秩序图块,丰富了形式语言的表达。
室内与室内交织、室内与室外交织、建筑与自然交织。既隔绝又交融,给予建筑呼吸的空间。
形式追随功能,在功能被重新分配后,我们于小微处着眼,以小处看整体,微观视角链接各空间之间,空间不是相互隔绝与独立,通过制造不同视角的取景框,产生“看与被看”的视觉体验,让空间氛围更为流动与交织。
原建筑空间的楼梯廊道,塑造成隐秘观感的灰空间。原有直行的楼梯入口,精心雕琢成极限程度的弧型螺旋楼梯。次序性的光斑如黑暗中跳动的音符,融合着上下的错层空间。留出的一面白墙,意为“影壁”,让光影在这里肆意轮转。
我们采用“去符号化”设计手法,综合了自然、艺术、建筑、室内、家具、灯光、器物之美。
我们打破各个功能区域既定的居家模式、超越建筑结构的限制、表象肌理的膜拜,追求更为明确、简练的居住体验。
一层空间作为公区,打造多场景化,通过随意陈设的家具,以及不同家具之间不同的组合、使用方式,营造随性、放松的交互型空间氛围;比起日常生活中的建筑。
二层空间作为私区,SPA区的屋顶是半开放式的,内外空间模糊的关系又让人身处于其中,像置身在被氤氲包裹的空气空间。
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