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E空间设计
MDE空间设计联合创始人
擅长空间
样板房、家居住宅、文化空间、商业展示、餐厅、酒吧KTV、办公室、别墅豪宅、会所、酒店、售楼处
设计理念
设计不是艺术,设计和艺术的差别是它有明确的方向、任务和使用对象,所以设计至始也应该是紧紧围绕这些去发展、延伸
代表作
《以书为名-台中中央书局》《几何之美-天津国贸健身会所》《新工业风-科技办公室》《自在 - 单身公寓soho小户型设计》《碰撞-开创图文店》《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婚礼策划公司》《中式与美式的碰撞-唯美中式》
通过几次跟这个设计师的沟通交流,就觉得他外表看起来特别斯文,真的接触下来就觉的特别接地气,做项目时极度专注,闲时怎么打闹都行,真像他们同事说的那样,”我们团队都是一群文能挥笔画萝莉,武能撸串侃大山的人”,本期请到的嘉宾就是MDE的联合创始人-常志卓。 采编人:seven
  • MDE一直秉承着“实用为轴,创意为用”的原则,这个该怎么去理解呢?

  • 设计不是艺术,设计和艺术的差别是它有明确的方向、任务和使用对象,所以设计至始也应该是紧紧围绕这些去发展、延伸;我们不仅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够为客户解决问题、从设计的角度给客户带来运营及管理上的一些不同思路,也希望它能带给人美的享受;以人为核心,设计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是引发讨论和想象的开始。

  • 您作为联合创始人,你们团队都是一群文能挥笔画萝莉,武能撸串侃大山的人,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 在公司我也是一个设计师,也做项目。 设计我的理解其实是很理性的,对不同类型项目各种限制条件的分析、研究、平衡然后制定出一个符合各种条件的解决方案;被实施落地,就要要求我们提供的方案是真实可行的,从住宅到商办、医疗、教育等项目类型我们都有接触,这就需要设计师对各种知识有广泛的涉猎,能快速精准的捕捉、抽离项目要点、痛点结合运用到项目中。具体呈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风格、装饰反而是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放在后面的。这部分需要更多是美学修养,对国内外各种工艺美术史、建筑史等及地域、人文的变迁的了解、汲取,进而慢慢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真正的设计师需要这样“文武兼备”。

  • MDE是软装和硬装设计一起的,您觉得这种一体化的服务,对比单项设计会有什么优势?

  • 这个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硬装和软装对于一个完整的项目不可或缺,我们希望能把这种完整的服务带给每一个托付信任于我们的客户。 这个也是我们的理念-Make Design Easy。我们希望把好的设计和想法带给每一个客户,在解决客户需求和问题的同时也能为客户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让设计更好的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如果说有的人的是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那我们的希望是能通过设计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贡献一份力。

  • 都说设计师是艺术家,但是家却不等同艺术品,您在做项目的时候会怎么去把家的“人气”做出来呢?

  • 有的人感觉最容易设计的是住宅,我觉得最难设计的应该是住宅,因为它要在一个限定的尺度下满足一个人所有的需求和渴望。关于你说的 “人气”,我的理解其实是“性格”的部分。 当你走进一个人的家,进门看门厅就知道他的打理习惯-他平时是出门匆忙还是到家开门都能看到一束鲜花迎接自己;进厨房就能知道他的用餐习惯-他喜欢用什么样的厨具、喜欢中餐多一点还是希望吃早餐的时候也能看到窗外的风景;你看他客厅的摆放就能知道他平时在家时的状态是喜欢安静看一本书、品一壶茶多一点还是更喜欢弹一把吉他一条老狗…… 这些都是一个人自我的体现。我觉得做好住宅的前提就是尊重-尊重差异帮业主做好减法,设计不是推倒重来,设计也可以见缝插针;在解决好主要矛盾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去发掘这种差异把它变成一种特色,只有这样家才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故事的港湾,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可供居住的机器;当空间被赋予了感情和温度它自己就会生长,我们相信只有这样的空间才是充满生命力的。

  • 我知道您是07开始做设计的,到现在也有那么长时间了,回顾您自己之前的设计历程,有没有什么事情是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

  • 印象深刻的还挺多,如果你要问特别深刻的,那一定是:加班和通宵加班!

  • 看过这么多设计师为了项目拼死拼活的,总觉得室内设计师是个特别辛苦的职业,当时为什么会入了这一行呢?

  • 这个话题说起来就比较长了,我专业学的是道路与桥梁,入这行有很多的奇遇在里面。 我自己对职业本身没有偏见,我觉得无论是做哪一行既然做了都应该把它做到极致;辛苦相比喜好是个相对论,设计也是如此。对设计师来说最要命的就是改方案,更要命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改方案;可是无论再多辛苦我觉得一个人都不能忘了自己的追求,可以妥协但决不放弃,这个就是我所理解专业精神;设计行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的产业,设计也更像是一种手艺,没有什么诀窍,无法复制,每一个项目都不尽相同,只能是一点一点的去做去尝试,但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每一个项目都充满未知和挑战。

  • 您那套《以书为名》的书店很有意思啊,地址位于台中,现代人生活节奏都是比较快的,看书又是特别慢节奏的事,当时做这个项目的出发点是什么?

  • 这个项目是一个在当地有着一定历史意义的一栋小建筑,地处台中一个热闹的街区,成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解放前是当时台湾最大的中文书局,也是台湾中部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它在当时致力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启蒙以及新文化的介绍。历经时代的变迁,后因经营困难几经辗转被做商用,直到近年建筑被收回业主想重新还原它原来的文化面貌-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空间。 项目总共900㎡,共4层,1-3层为主要书店的空间,4层为露台,我们经过大量资料的了解摸清了项目的历史和文化脉络,结合书店的历史、文化条件及建筑现况,再次回到原点,以书为名,希望通过重塑空间来恢复建筑原有的人文精神、延续建筑的文化面貌。

  • 书店利用的是空间重组折叠空间规划,空间与空间之间相对于之前多了很多交流,当时对于空间的划分是怎么考虑的?

  • 我们提出以书为纲的基本空间理论,希望打造一个“书山也有路”的空间环境—利用错层创造出不同以往的叠加空间, 将丰富而有限的空间向上提升。随着阶梯动线的脉络将书局自然划分成四个主要不同的区块,簇群式的阅读空间便油然而生。 一层作为空间的起点,也是“山脚”,安排了流动频率较高的杂志文具空间,四周回旋上升的书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饱览整个书店,看书也可阅景。二层、三层通过大挑空实现了上下空间的串连,为空间的交流和使用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可能。最终象征着山顶的四层则为较休閒的餐饮空间,配合整个书店使用;面目一新的中央书局就如同它的历史一页一页徐徐展开,静谧开合、高潮迭起。

  • 我看过您这套作品的概念图,项目的结构好像特别复杂,项目的改造成本也应该会很大,你们的设计的每个项目都是这样的吗?

  • 这个是因项目而异的,每个项目的设计开始我们都会充分考虑业主提供的数据和设计要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我们会尽可能的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与特点提供不同的思路给客户,供业主去做选择;我们有很多气势恢宏做的很复杂的项目也有很多客户花了很多设计费喜欢简洁如初的感觉,不一而足;我们不会去列个框做个限定。 我们关心的是每个项目的设计是不是展现了项目的特色和个性,关于自己我们会检讨是不是重复了自己,只有这样对自己的不断要求我们才能拿出更多的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客户,我想这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 非常感谢常志卓设计师跟我们分享他的设计经验,也希望MDE空间设计发展越来越好,更希望刚做设计的朋友能吸收前辈们的经验,少走些弯路,本期人物专访至此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 谢谢小编,有想进一步交流的朋友可以来我的主页大家一起探讨://www.askwhynothow.com/sjs/4612007/

手机设计本

随时提问题,随意赏美图

设计本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本本亲密互 动,还有更多美图等你来看!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